餐饮产业链一站式服务平台-餐饮老板内参【官网】

200万+餐饮老板都在关注的餐饮产业链平台;业务涵盖:媒体传播、餐饮培训、餐饮数据研究、餐饮报告出版、餐饮严选加盟、餐饮供应商优选、餐饮项目孵化等;获财经作家吴晓波、源码资本、美团点评、今日头条等战略投资

黄太吉公开叫板《商业周刊》:不但打不死,还得打你脸,请道歉!

黄太吉公开叫板《商业周刊》:不但打不死,还得打你脸,请道歉!
黄太吉俱乐部
道哥下午茶
2015-04-30
2万

【导读】:新的一年,餐饮圈真热闹。

 

1月9日,著名财经杂志《商业周刊中文版》刊登张岚(光华弘人资本创始人合伙人)的专栏文章《打不死的黄太吉?》,文章由黄太吉“数家店面”关闭为切入,引出对黄太吉发展模式的质疑。

 

昨日,黄太吉通过官方微信号发表声明《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在文章中,黄太吉谴责《商业周刊》和张岚“公开虚假信息描述”、“明目张胆的谣言”。并敦促《商业周刊》公开道歉。

一边是风头正盛的明星餐企,一边是全球知名的财经名刊。到底孰是孰非,还请餐友详读文章,自行判断。           


 

一、黄太吉战书: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黄太吉三里屯SOHO店升级装修为期27天,已经重新开业。这是我们历史上第一家分店,地址是三里屯SOHO商场2号楼B1下沉广场236号。

 

自从2013年10月27日开业至今从未更换过店址。

 

 

 

 

 

我们创业至今,也从未在蓝色港湾开过任何店铺,此文开篇以这样两条子虚乌有的背景展开叙述,这就是《商业周刊》的水平?这样的公开虚假信息描述,是否已经是明目张胆的谣言?

 

 

 

我们要求《商业周刊中文版》及本文作者张岚(光华弘人资本创始合伙人)对文章虚假内容作出道歉和澄清。


 

我们欢迎大家关注,也不干涉任何基于真实依据的客观看法评价。

 

但我们绝对抵制“哗众取宠”和不顾事实的制造新闻。一个严肃的知名商业媒体不应该出现这样的错误。

黄太吉创业两年来从未关门过一家店铺,且以极快的速度从1家门店发展到21家,并将在春节前后达到40家自营门店。

创业不易谣言易。

 

请珍惜创业者和不要故意伤害,难道有一天我们要喊出:


 

#没有创业,就没有谣言和伤害#吗?

 

二、商业周刊专栏文章《打不死的黄太吉?》

虽然黄太吉的口味不出众,但在媒体报道和网络营销下,也鲜有人公开批评。这些突然出现的野蛮人,口味普通却能快速出名,大有围剿传统餐饮行业之势。

 

2014年12月初经过三里屯,我发现黄太吉三里屯SOHO店正闭门谢客。门上贴着公告,说要做一些经营方面的调整。我便顺手拍了张照片发到朋友圈,想问问是什么情况?莫非是关门了?没想到,这张照片收获了很多赞。还有人爆料说,黄太吉蓝色港湾附近的店也在闭门谢客。


点赞的人群里有投资人士、互联网人士、宏观经济分析师、公益人士、传媒记者等等。从统计研究的角度来说,这个样本量绝对偏小,但客观上,他们像童话《皇帝新衣》里的那个小孩,说出了我的心声。


2012年7月,黄太吉餐饮公司成立,并很快推出了煎饼产品和外卖服务。在“天价煎饼”、店员开奔驰送外卖等诸多营销事件蔓延社交网络之后,黄太吉获得多轮投资。


根据《北京商报》2014年12月的报道,已经有投资者按照12亿元人民币的估值与黄太吉接洽。虽然黄太吉的口味不出众,但在铺天盖地的媒体报道和社交网络营销之下,也鲜有人公开站出来,说这不过是家麦当劳煎饼店。我想,也许是因为这样做固然零成本,但也零收益,所以最后直接导致了群体的沉默。


这种沉默给投资人带来了麻烦。每天都有创业者,但凡和餐饮沾边的、和社区沾边的、和O2O沾边的,通常会拿着黄太吉所谓的12亿估值给自己抬价。做投资后管理的,也得经常看看黄太吉在做什么,好拿来套用在自己投的项目上去。最令人难以承受的压力来自出资人,他要是也想着投个类似黄太吉这样的项目——估值翻番快、具有社会影响力和行业领头羊效应,那手下人的日子就辛苦了。

 

烦恼不光是投资人的,餐饮人也感同身受。作为揭开国内餐饮创投大幕第一弹的黄太吉,无疑激励了后面一大批餐饮品牌的诞生,比如雕爷牛腩、伏牛堂、西少爷等等。对于传统餐饮人来说,这些突然出现的野蛮人,口味普通却能在短时间内声名鹊起、连锁遍地,大有围剿传统餐饮行业之势,真是三观尽毁。

 

同样是跨界做餐饮,从奔驰中国高管位置离职的戴云章埋头做起了烤串,一时为网络热议。不过此后,奔驰哥并无再发出太多声音。他的合伙人丁一,也是清华经管MBA出身。近日他有些感受,大意是餐饮行业非常辛苦,大家都在为品质和服务打拼。对于所谓的用互联网思维来做餐饮,传统餐饮人不能听之任之,否则数年之后,谁还会踏踏实实做餐饮?为此,丁一用餐厅的微信号发了长长一篇文章。

 

在此顺便提下丁一的融资大会,基本上是现场做了项目介绍后,拿绝对少数股权出来给投资人。不仅如此,还限额限购,规定投资人绝对不能参与经营。这种简单粗暴的做法,吸引了很多投资人。为照顾他们的情绪,丁一把没能如愿进来的投资人列在单子上,筹备下间餐厅时按顺位录取。就这样,单子上还有大把大把的投资人。

 

中国人的餐饮,用料讲究、调味综合、品类繁多,用餐者的偏好、习惯更是五花八门。按照13亿人口53.7%的城镇化率、6亿多微信下载量来估算,互联网餐饮的市场让创业者和投资人心潮澎湃。这种澎湃有理有据,再加上不同产品和需求之间的匹配,理应结出繁盛的果实。

 

我们已经能够看到,移动互联网正在重构餐饮行业订餐、原料配送、品牌建设等环节,如果传统餐饮行业丧失了这些阵地,就会像今天的百货公司那样,陷入客流流失、品牌褪色的困境。但如果认为,仅凭不断曝光和捆绑粉丝就可以支撑起品牌,那真的可能只是一部分人一厢情愿的看法。

2014年圣诞节之后不久,黄太吉闭店的几家店重新开业。按照其官方微博发布的信息,目前黄太吉品牌(包括黄太吉、牛炖先生、大黄疯小火锅)在全国有21家店。其中绝大部分店在北京。特别有意思的是,黄太吉把生意平平的牛炖先生整合到了黄太吉煎饼店中。也就是说,今后分布在写字楼密集商圈中的黄太吉分店,可以为上班族提供25到35元的工作餐(配菜和米饭)。

 

由此看来,2014年四季度北京几家黄太吉的闭店很有可能是在装修厨房。我认为,这种改变有喜有忧。喜的是,满足商圈刚需的工作餐可以增加黄太吉的现金收入,对于它未来的发展是件好事。这也反过来佐证了很多投资人的推测,那就是仅凭煎饼品类,黄太吉单店的人流和现金流并不令人满意。忧的是,两年多的打磨之后,用互联网思维做餐饮并没有实质性的突破。用互联网思维打磨出来的品牌,如果没有过硬的口感和品质,当它迈向更广阔的市场之后,是否还能走的很远?

 

我相信餐饮行业的互联网玩家们都很拼,否则他们也很难维持运营这么一个让人操心的摊子,以及满足投资人指标要求。但事实的无情在于结局的注定。

 

据说黄太吉的创始人赫畅,每天都要求研发团队做出新的煎饼来试吃,但换个角度来看,这种行为听上去更像是和命运搏斗。雕爷牛腩的创始人雕爷从一开始就选择了满足顾客除味觉之外的其他需求,比如追求轻度奢侈品牌消费、享受时尚都市生活、寻找休闲聚会场所等等。伏牛堂米粉的创始人张天一走的是另外一条路,看看他在推广湖南文化和青年文化上花的精力就知道了,比如他制作的“霸蛮”T恤、组织的青年霸蛮社区等等。

 

但对于投资人来说,这样的选择无疑让风险投资更有风险。首当其冲的就是加剧下一轮融资的风险。“不好办,真心不好办”我不止一次听到投资人这样的评价。移动互联网和餐饮行业的融合,远没有看上去那么简单。

0
点赞,是给作者最好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