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人唯一普遍接受的传统面食,便是小面。
重庆人热爱小面的程度,不亚于火锅。
但凡小面馆或是小面摊,都不乏帅哥美女,商务人士或是老人孩子,吃起小面来,亦不顾吃相,呼呼噜噜就下去一碗。
(一)
“老板儿,二两小面,多放海椒,放两个鸡蛋。”
“要得!”
老板熟练地捞出面,浇上佐料,放了个鸡蛋,满满一碗,端得四平八稳,放到客人面前。
南方人多吃米饭,而重庆小面的存在,又受到如此热捧,确实很神奇。
小面早中晚都有卖,多数人习惯在早上吃小面。
现代人生活节奏很快,对食物的要求不仅是美味,还要简便快捷,重庆小面则两者兼备。
做小面并不复杂,面条都是现成的,开水煮面,煮熟后,放些佐料,几分钟就好。食客抽起筷子,拌上一拌,抄起一团就往口中送去。
吃完这碗麻辣鲜香的山城小面,重庆人才彻底醒来。
重庆人热爱小面的程度,不亚于火锅。
但凡小面馆或是小面摊,都不乏帅哥美女,商务人士或是老人孩子,吃起小面来,亦不顾吃相,呼呼噜噜就下去一碗。
能把各色各样的群体聚集在一起,在重庆,有如此号召力的,恐怕只有小面了。
(二)
小面是重庆人和川东人对面条的称呼,一般指辣椒、葱、蒜、酱调味的面条,多指素面;然而,在老重庆的话语体系中,即便面中加入了牛肉,肥肠,排骨等物,也依旧称作小面。
在河南,对烩面的评判标准,主要看面条是否劲道顺滑,汤汁是否鲜香爽口。
而重庆人评价一碗小面的好吃与否,主要是看佐料。
重庆人把面粉,淀粉,食用碱,水和盐按照比例混合好,放入机器,制成小面。加入食用碱的作用,一是为了防止面过快发酸,二是为锁住淀粉,让面条变得更加紧致,更好地配合佐料,产生独特的口感。
美味的小面里,怎能少了辣椒?
辣椒,红油,酱油,花椒油等12种佐料的搭配,味道的平衡全靠手上的拿捏,将几种佐料放入大铁锅中翻炒,直炒得辣香扑鼻,颜色光鲜为止。“一香,二辣,三提色”是炒酱的基本经验。
很多餐馆卖小面,只卖早餐和午餐,晚上时间用于炒料。
豌豆酱是重庆小面馆比较常见一种佐料。
将豌豆和肉酱,辣椒放在一起炒制,热腾腾的面条淋上色泽鲜亮,香气四溢的豌豆酱,顿时让人胃口大开。
这碗面既有浓郁的豌豆清香,有肉酱的香气,也有辣椒的尖锐辣香,闻之让人精神一振。
豌豆入口发“沙”,不及细品就已化掉了,肉酱咸香适口,是很好的点缀,最多的还是辣椒的味道。
小面并不劲道,易咀嚼和消化,吃惯北方劲道面食的人,乍一吃重庆小面,可能会有些不习惯,但小面面条柔细,易入味,口感多样,吃过几次后,就会不自主地想吃。
(三)
在重庆,“老太婆摊摊面”是比较有名的小面面馆。
“老太婆”原名叫做廖光淑,原先在九龙坡区建设厂摆摊卖小面,并无门面,她在巷子里卖了整整12年,每天要卖出将近200斤的面,在这条深巷中,每天都排着饥饿的长龙。
因为是摆摊卖的小面,所以起店名时就取做“摊摊面”。
廖光淑有空就去吃别人家的小面,回来之后,取长补短,仔细琢磨。
如今,她的面馆开到了重庆的大街小巷。
她的面馆并非人人都能加盟,必须经过培训合格才能开。
培训一段时间后,徒弟做好一碗面,廖光淑和儿子坐在桌子前,徒弟毕恭毕敬地端上来,母子二人将小面抄进碗中,细细品味,然后说出看法。
“你这碗面,麻辣太重,咸香不足,味道没有控制好,还得多加练习。”
这么一说,就是不能出师,达不到开店的要求。
“你做的这碗,口感和火候都拿捏得不错,要是你做的每一碗面,都像端给师父吃的这碗面,就可以了。”
这么说,就是准许开店了。
(四)
《非诚勿扰》的主持人孟非是重庆人,他曾在节目中多次说过,要“开个重庆小面馆”;终于,2014年,他在南京开了一家小面馆,取名“孟非的小面”。
孟非在《随遇而安》这本书里这么描述小面:
“重庆最让我魂牵梦萦的不是川菜,也不是火锅,而是路边摊上的小面和凉面。小面其实就是最普通的素面,佐料是关键。我小时候的小面是六分钱一两,我一般吃二两就够了。那种味道对我来说,至今想起都是幸福的味道。”
在书里,他还写到,从南京回来,刚下飞机,馋小面馋得不行,赶紧在路边先吃一碗,又太辣,就买瓶水喝,没走多久,嘴里不辣了,肚子又饿了,然后找个摊再吃碗小面,吃着喝着,还没到家,就饱了。
重庆人对小面的喜爱可见一斑。
“小”代表着价格低廉,也代表着轻巧随意,称作“小面”,的确名副其实。
因为丰富多样性,也因为美味可口,重庆小面俨然成了山城的一张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