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产业链一站式服务平台-餐饮老板内参【官网】

200万+餐饮老板都在关注的餐饮产业链平台;业务涵盖:媒体传播、餐饮培训、餐饮数据研究、餐饮报告出版、餐饮严选加盟、餐饮供应商优选、餐饮项目孵化等;获财经作家吴晓波、源码资本、美团点评、今日头条等战略投资

匠心之把情感和温度融在锅底里

匠心之把情感和温度融在锅底里
好食记 焦素
内参深度
2016-07-01
2.4万


农业社会的劳动充满了特殊性和不确定性,工业社会的劳动体现为普遍性和稳定性。


对一锅好的火锅底料来说,如果赋予了更多的耐心、细心和专心,即使是机器加工,是不是也会多了情感和温度的元素在里头?



石门村的熊妈妈


熊雅梅今年56岁了。家在重庆江津的石门村。


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熊雅梅是一家火锅店的老板。熊雅梅的店不大,装修也很简陋,火锅却很有名。


她炒火锅底料的方法也相对简单。菜籽油烧开,凉一下,将辣椒下入锅中,用漏勺不断下压,使辣椒均匀地“酥”上几分钟,捞出拍碎。再往同一锅油中放入郫县豆瓣,“酥”好,将酥好的辣椒下铁锅,加白酒、料酒、花椒、冰糖、牛油、醪糟和水,开锅即可。


这样的锅底,麻辣鲜香,却又不是直冲冲的霸道,里面裹挟了麻辣的牛油满满醇厚,回味里还有丝丝淡淡的甜味。


这是重庆火锅最传统的吃法,100年前重庆火锅在江边起源时,就是这样吃的。这样的火锅,没有什么深奥的秘方和秘诀,却让人回味牵挂。


后来的熊雅梅,又花了一万元,跟当地一个老师傅学炒底料,锅子的味道愈发出众。熊妈妈的名号,就此在当地传开。


2004年,后来的巴奴毛肚火锅的创始人杜中兵与熊妈妈结识,熊妈妈来到巴奴就职,成了一名店长。用熊妈妈的话说,在巴奴吃了一千多个馒头后,熊妈妈肩负重任回到家乡,2006年在重庆沙坪坝区的歌乐山,筹备了巴奴的第一个底料加工厂。


2014年,因为当地政府拆迁,巴奴底料加工厂迁到重庆江津,有了一个21亩的现代化的大型加工基地。


用一双火眼金睛,辨良莠参差


浩荡的长江,在强烈的日光下,闪着耀眼的光。远处葱翠的小山包,蒸腾着淡淡的青色雾霭。


我们到了厂里的时候,恰巧有两车原料进厂。加工厂的厂长凌春,正掰开来自贵州的黄口姜,仔细地闻着。食材检验,这是底料加工前的一个重要的环节。


凌春说,加工厂选的原料,都是来自全国各地原产地的最佳食材,但为了安全起见,他们还是要做全部的检验。


以姜为例。巴奴的姜,用的是来自贵州的黄口姜。这里的姜块头大,掰开看,里面丝丝缕缕的纤维特别多,这样的姜,辛辣、味厚、纯正,姜油酮、姜酚等活性物质含量高,而这两种成份,也正是促进人体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最有效的成分。


但有些农民和经销商,因为利益的驱使,会使用人工合成的化学成分来处理,以次充好。凌春说,生姜进厂之后,检验员首先要从每个袋子里取出一些,掰开,看色泽,闻味道,然后用水煮上十分钟。


“所有化学合成的调料,都是不耐热的。化学处理过的生姜,刚开始颜色味道都很正常,但一煮之后,就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好的生姜,则越煮味道越浓。”


还比如大蒜。巴奴的大蒜,用的是来自河南的优质带皮蒜。跟市场上许多火锅企业选择剥好的大蒜不同的是,巴奴的蒜,是现用现剥的。


“剥皮的蒜,味道会流失许多。我们做过一个试验,一百斤大蒜,用水泡过一个小时之后,能吸收20斤水,大蒜的精华就这样白白流失了。”更不用说,为了防止变质,有的大蒜还经过了药水泡制,“这样的大蒜,不仅没了精华,还多了很多对人体有害的物质。”


凌春说,大蒜的检测,他们使用油炸法。同样带皮的大蒜,剥皮切片,用油炸两三分钟,好的大蒜蒜香扑鼻,赖的则一点蒜味都没有,“那些化学处理过的大蒜,一炸就变成了焦片。”


无论是生姜、大蒜,还是辣椒、花椒或其他香料,所有的原材料,就这样在凌春们的火眼金睛下,高下优劣立现。


选杂,争取锅底里无一颗异物


检测只是炒制前的第一个步骤,接下来,就该是选杂了。


我们走进车间的时候,隔着玻璃窗,能看到女工们正在选杂。她们的面前,红艳艳的一堆,就是石柱红辣椒和茂汶花椒。


凌春说,按照巴奴的规定,一桶200多斤的花椒和辣椒,如果发现3颗异物,“比如石子、碎屑、花椒刺、头发等等,那就算不合格,要打回去重新选杂的。”


但人工选杂久了,工人们难免会因为眼花而出现疏忽。凌春指着女工身后的一台机器说,最近他们新添了一台选杂机,机器会根据原材料的颜色和形状自动辨别异物,“机器选了之后,再用人工。这样不厌其烦,只是为了争取底料里,没有一颗的杂物。”


选杂之后,是第三个步骤:清洗。


辣椒相对好些,冲洗十多分钟即可。而形状不规则的生姜,则要掰开,把缝里的泥土冲干净,“ 20公斤生姜,不停地的冲水,需要半个小时。”

检测、选杂、清洗这上述的步骤都完成之后,就要开始炒制红油了。


神奇的洋葱和牛油


一个大不锈钢锅里,略带黄色的牛油已经挖进去了。


温度烧到120度的时候,融化的牛油清亮飘香。紫皮的洋葱被切碎投进锅里,滋啦啦的声音里,葱的香味随之而起。之所以要用紫皮的洋葱炒牛油,凌春说,这是为了摈除牛油的那种特有的膻味。“对重庆人来说,牛油本来的那种味道是他们最喜欢的,但到了外地,有些人会觉得这是膻味。为照顾更多人口味的需要,我们用洋葱煸炒。”


120度的油温,保持翻炒五分钟,看葱片变得焦黄,用大勺捞出来。加入大量的子弹头辣椒。子弹头辣椒来自河北,辣度跟石柱红相比稍逊,但色泽红艳,漂亮的很。“红油要的就是这个红色。”


200多公斤的牛油,加入90公斤的子弹头红辣椒,在120度至140度的油温里炒制一时间,看红油沸腾如丝绸一般,关火,滤渣,倒入贮存罐,待用。


凌春说,他们做过很多次的试验,这个温度段的油温里,牛油那种特有的膻味才可以摒除,香味才可以激发出来。“过低了除不了膻味,过高了牛油的香味就跟着整蒸汽挥发了。120度,刚刚好。”


这边的大锅里,菜籽油已经烧热,先下糍粑海椒、泡椒、再下郫县豆瓣,最后加入黄口姜片、茂汶花椒、石柱红辣椒以及蒜片。桂皮、八角、香叶、豆蔻、草果、香叶等二十多种香料磨成粉末加入锅中。


一锅红艳在120度左右的油锅里沸腾,搅拌臂在不停地搅拌、旋转,热气蒸腾之中,辣椒、花椒、生姜、牛油、香料……这几十种东西融合在一起的神奇的复合味道,让你的鼻翼不停地颤动,仿佛肺腑胸腔之间,都是沉醉共鸣的滋味。


一个多小时的熬煮,底料终于好了。大锅关火。原先存储罐里的红油与炒好的底料融合,通过专门的封闭的管道,灌装封袋。


融入情感和细致,熬一锅红艳沸腾


凌春说,其实对规模化的火锅企业来说,炒制底料的步骤几乎是一样的。不同的,是在这炒制过程中,是否融入了不一样的细致和情感。


巴奴的火锅底料里,郫县豆瓣与糍粑海椒都是专属定制的。


传统的郫县豆瓣,是鲜辣椒切碎用盐腌半年,再混合豆瓣子发酵,再放入二金条辣椒在太阳下晒,最后出来的,才是真正的郫县豆瓣。


然而在速生食品横行的年代,不少郫县豆瓣,都已经与原来的不一样了。“所以我们专门找人定制了巴奴专用的郫县豆瓣。不光在发酵时间,而且在豆瓣的色泽,淀粉含量上都做了严格要求。这样出来的豆瓣,颜色不那么发黑,还不容易糊锅。”


而锅底里用到的糍粑海椒,凌春说,他们是自己炒制的。辣椒切的大小和最后的水分含量都有规定,水分含量太高会影响到底料的味道。“市场上一般底料的水分含量有30%的,我们的不能高于5%。”凌春说这很好理解,就像蘑菇,干煸的会很香,如果水很多时炒制则香味大打折扣。


为了适应重庆以外的北方、南方市场,凌春说,巴奴的辣椒在炒制之前,先要用水煮处理一遍,以除去其中的燥味。“石柱红辣椒煮15~20分钟,子弹头煮25分钟。这样处理过的辣椒,辣而不燥,更温和醇厚了。”


笑眯眯的凌春,说话不紧不慢。九十年代熊妈妈的火锅风靡江津,也只是江津人有缘享受的口福。巴奴的底料工厂,则在研究和调试中不断改进,让口味恒定稳定,让更多的人得尝这一长江边的美味。


著名的经济学家托夫勒在自己的书中曾写道,农业社会中的劳动充满了特殊性,工业劳动的特点为劳动的普遍性和抽象性。工业社会的文明贯穿着劳动方式最优化、劳动分工精细化、劳动组织集中化、生产规模化等基本特征。人类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不断改变着世界的面貌和人们的生活。


从这一点来说,在冷冰冰的机器生产中,如果融入更多的耐心、细心和专心,谁说我们尝不到儿时记忆里,那份妈妈做出来的情感与温度呢?

0
点赞,是给作者最好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