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他全面复制“一点点”,毛利率竟不足40%
最近更新比较慢,先自罚三杯。
当然这3杯,只能是3杯一点点。因为喜茶限购嘛,3杯需要排2次队。
说起一点点,算得上长三角比较火的品牌了。据说加盟电话24小时忙线,都要邮件沟通。门店也排队,生意很火爆。
这让一些茶饮店老板很眼馋。
不少人问我对一点点这个茶饮品牌怎么看。好巧不巧,前两天在广州遇到了一位茶饮老板,他跟一点点之间发生了一些故事,今天我们就从这个故事说起——
这位茶饮老板,旗下有100多家店。他跟我说,他曾全面复制(抄袭)过一点点的产品。
全面到什么地步呢?
他通过各种途径,摸清了一点点的原物料供应商和品牌,在鲜奶、淡奶油等用料上,跟一点点一模一样;
然后,他又从一点点挖来做茶的师傅,摸清了一点点几个招牌产品的配方。
▲可以说是拿到配方了
可以说是煞费苦心,非常之全面了。
然后产品出来,他哭了:定价跟一点点相同的情况下,毛利率不到40%!
我们知道,一般来说,饮品的毛利率在餐饮行业中是最高的,在60%以上,这位老板之前的产品毛利一般都在70%。
全面复制一点点产品后,毛利率不足40%,作为品牌方他还要抽取加盟店10-20个点——如果全面推广,加盟商打死也不会答应的。所以,虽然费了很多的心思,也只能作罢。
最后,这位老板跟我说,一点点的供应链真是厉害。
2
优势:团队成熟,把控到位
熟悉一点点的都知道,这个品牌是台湾五十岚的团队出来做的。
这种成熟团队的可怕之处就在于,分分钟就可以催化出一个各方面水准都不差的品牌。并且,对市场节点的把握游刃有余。
其实一点点是从2015年7月才开始在大陆开店的。一年半的时间,集中在江浙沪市场上,做出了600家店的规模。
这里有一个关键的时间点:2015年。对茶饮行业来说,这是一个特别的年份。
我们从百度指数上看到,在2015年,奶茶行业进入了一个突发增长的阶段,远远甩开2014年,并在接下来几年里持续保持高位运行;
▲搜索“奶茶”的百度指数,如图:15年明显增长
从行业现象上也不难看出,2015年,新式茶饮品牌在蛰伏了数年后,集中力量倾巢而出。因味茶、喜茶、奈雪の茶等等等等新品牌层出不穷,资本方也先后入局。
好巧不巧,一点点选择在2015年开店。而且选择用“单店加盟”的方式,快速规模化,在江浙沪市场上闯下一番名声。等喜茶进入上海时,一点点已经隐隐有长三角地头蛇的感觉。
回过头看,如果一点点晚进入2年,或者前期慢慢打磨产品,也许它早就被湮没在这一轮喧闹的茶饮升级浪潮中,没它什么事儿了。
规模化是实现品牌化的重要基础。在店面爆发式增长后,一点点的口碑也顺势而起。
▲可以说是把握住了每一个节点
但就在这个时候,一点点宣布进入调整期。据说一点点目前在加盟政策上开始收紧,在系统管控和品控上做调整。
这种成熟团队对时间点的判断,运筹帷幄式的操作,确实令人赞叹。
3
弱项:有产品价值,缺品牌价值
但是,换个角度看,一点点的品牌价值,并没有好好去做呈现:
比如,那毫无设计感的门头,据说把很多人都丑哭了,甚至有人怀疑这是它们特有的营销方式;
再比如,号称最先发明的糖度选择,选择的复杂程度,本科以下学历的顾客看了会脸红;
门店产品标准化呢,也不够,相邻的两个店往往产品口味有明显差异;
还有那诡异的动线,一杯饮品需要店员团团转上2圈才能搞定......
有业内人士这么形容:一点点,它就是在产品口感、原物料等各个方面,比传统的奶茶好那么“一点点”。
▲就是好了那么“一点点”…
换句话说,这个速成的品牌,它的品牌价值并不高。
你看其他高溢价的品牌是怎么做的?大到做空间体验、做设计风格体验,小到做自媒体输出、做细节体验,不断的优化,不断的迭代,不断释放品牌的价值观和理念,叠加品牌的价值感。
品牌没经历过这种成长,是很难产生持久而强劲的势能的。
比如,北京有一个新式茶饮品牌,是无印良品的艺术总监原研哉做的店。从平面到空间,非常的精致,非常的成熟。
但是,当我坐在这个店里,我什么感受呢?我最大的感受是,这是一个原研哉的作品。
▲非常的“原研哉风”
也就是说,品牌方自己的价值,被湮没了。
反观那些品牌价值做的好的,比如星巴克,比如喜茶,大家都是在门店大大小小的方面吭哧吭哧的持久投入,然后在吭哧吭哧的迭代中形成的。
回头看一点点。它的打法是典型的“一招鲜,吃遍天”。我产品好,我阳顶天。
这个路子,其实是传统奶茶行业的基本套路。快乐柠檬、CoCo都可,都曾经用这样的方式,吃掉了很大一块市场。
但是,无论是CoCo都可,还是快乐柠檬,他们现在在做什么?CoCo在做更大更漂亮的门店,还引入了体验空间和咖啡产品线;快乐柠檬干脆另立山头,做了一个茶阁里的猫眼石,做品牌价值。
▲快乐柠檬旗下的新式茶饮品牌
所以,尽管一点点现在势能如火如荼,但我仍然觉得,它或许只能算得上一个好生意。
行业的机会,仍然在那些吭哧吭哧的人手里。